9月5日,《澳門日報》第B09版刊登了我院博士生張麗英的文章《中非合作澳門應有大作為》。以下是文章的具體內容:
中非合作澳門應有大作為
二○○○年,中非合作論壇正式在北京成立。十八年來,中非友誼在“真、實、親、誠”的土壤中不斷生長,在基建、經貿、環保、醫療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合作,並取得豐碩成果。日前,二○一八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隆重舉行,這次主場外交規模規格升級、影響效應升級,對中非合作發展乃至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均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回顧澳門與非洲之間建立的長期而廣泛的聯繫,應自一五五五至一五五七年澳門開埠始計,其時非洲奴隸隨葡萄牙商人一起作為勞動力、僱傭兵和海員來到澳門,就此展開了一段不平凡的交往史。時至今日,來自葡語非洲國家的各社會組織及公司企業在澳門的社會、文化、經濟領域仍然表現活躍,也有越來越多的非洲學生選擇到澳門接受高等教育。與此同時,澳門“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定位得到國家明確支援,並於二○○三年十月設立了中葡論壇,旨在服務和促進雙方經貿關係乃至更多元領域的持續合作與發展。全球八個葡語國家中即有安哥拉、佛得角、莫桑比克、幾內亞比紹、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等非洲國家。雖然受到歷史等各種不利因素影響,這些國家經濟規模不大、與中國經貿合作體量不大,但考慮到雙方總體向好的合作環境及穩中有進的內在需求,從長遠着眼,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認為,澳門平台未來發展的關鍵在於加快開拓中非合作的新空間,努力發掘中非合作的新潛力。澳門因其具有的歷史、文化與經濟等各方面優勢,理應能發揮促進中非合作關係不斷向前發展的關鍵作用。當前,中國對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的重新定義正釋放出強烈的利好資訊,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峰會上指出,“中國永遠是非洲的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澳門應趁此東風,揚帆起錨,積極開啟中非合作的新征程。
筆者認為,澳門因獨有的歷史使命及獨特的人文優勢,在中非合作的新階段中應有更大作為。其中,應重點關注及實施以下兩項任務:
第一,加強文化交流合作,促進中非民心相通。豐富的文化交流能有效打破人們溝通的障礙與隔閡,迅速建立正面友好的相互認同,“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二○一七年七月在香港簽署的“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中提出澳門要擔負新的歷史使命——“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其中作為澳門特色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年七月開展的中葡文藝晚會、中葡藝術年展等系列活動中,非洲葡語國家的優秀文化讓人印象深刻,使大批觀衆得到豐厚的精神滋養。澳門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創設多樣化交流活動、搭建品牌化交流平台、構築常態化交流格局等手段,深入發掘雙方的優質文化資源,進一步完善中非人文交流合作的統籌推進機制,豐富交流內涵,提升交流水平。
第二,凝聚在非僑團力量,發揮僑商僑胞作用。澳門有來自五大洲六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他們與海外僑胞保持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一直以來在澳門各界各領域扮演不可或缺的“橋樑”角色。澳門特區政府在二○○四年的施政報告中曾提出打造“國際華商聯絡與合作服務平台”,顯然,這是基於澳門這一獨特的人文優勢提出的。澳門僑界社團發展歷史悠久,二○○六年正式成立的“澳門非洲華僑聯誼會”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業已存在,與非洲葡語國家有着緊密聯繫的優勢,在中非關係發展進程中功不可沒。澳門僑商在非洲分佈廣泛,合作潛能巨大。澳門應通過僑商僑團的仲介作用,鼓勵和支援中國企業赴非投資、在非創業,開展形式多樣的經貿合作,同時做好非洲赴華興業的孵化平台,擴大貿易規模,優化貿易結構。
一言以蔽之,澳門應充分發掘自身在中非合作中的優勢與潛力,並積極開拓進取,才有可能牢牢抓住這次中非發展的新機遇,在浩瀚歷史發展長卷中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